文、图/枕寒
下了车,一条笔直的田间小路出现在眼前。路口由几根树干支起的木架子上点缀着汉字“每个人梦里都有一条归乡路”“归乡有路”。沿着“归乡之路”走到尽头,便是保良村了。
漫漫归乡路
保良村被大片橡胶林和芭蕉林环绕,仅依靠一条蜿蜒狭长的乡道连接福山镇。几分钟的车程若换成徒步,如同置身公路电影的一段空镜头之中,四周十分僻静,偶有几辆车疾驰而过,矗立在三个分叉路口处形影单只的路标是徒步者唯一的安慰——目的地不远了。
村庄已落成三百年,面积不大,拖拉机慢慢悠悠地绕村行驶一周仅需十余分钟。此地曾栖有八十余户人家,如今多已迁往镇上或新村,唯有零星老人驻守其中。目之所及是昔日琼北乡村常见的合院式民居与黑岩红砖瓦房,经过修缮的墙垣略显斑驳,由未经裁切平整的石头直接垒砌而成的院墙或房屋则有着粗犷冷硬的面貌。从前也曾在澄迈其他地区见过同样的建筑格局,连绵的裸露石墙、稀疏的植被,构成一座石头迷宫,拐角处常常与踱步觅食的黑山羊相遇。当地老人回忆,保良村过去只有泥泞的红土路,水泥小路修建于前几年,甚至不少绿植也是后来才返乡栽种。
从半敞开的矮铁门向人去楼空的庭院观望,地面爬满青苔,石砌的回廊曲曲折折,是不同于草木葳蕤的深深庭院。更古旧的房屋已濒临倒塌,檐梁倾斜,岩缝中荒草丛生。许是阴天的缘故,古村周遭蒙上了一层阴翳之色,更显得寂寥黯淡。
或许是不忍家乡荒废在密林之中,当地数位青年于近年返乡创业。一如当地人家门前栽种的仙人掌随着立春到来含苞待放,古村经过一番经营改造,焕然新生,因“保良古村农耕艺术节”声名鹊起。
漫漫归乡路,对游客来说是通往保良村的乡道与田间小路,于返乡创业青年而言,则是一个振兴家乡、振兴乡村的梦想。
庭前饮咖啡
生机从田野开始流淌。
村前广阔的田地中培育着辣椒、南瓜、豌豆等作物,嫩绿未成熟的模样,顺着层叠如浪的南瓜叶望向远处,田埂上立着白色的“保良古村”标志。尽管距离村庄尚有一段距离,但热闹劲已经跨越田野来到耳畔。
行至小路尽头,一栋高脚茅草竹亭在斜坡旁相迎,走近了才瞧见“保良村约亭”几个小字。约亭常见于琼北民间,旧时用于宣达政令,而今只剩乘凉小憩的用途。保良村约亭的设计颇有趣味,檐下设长椅,凭栏处可远眺田野,恰到好处的窗框与门框又是绝妙的取景框,一侧是田野风光,一侧是古村文创。
正对着约亭的一户人家的红砖院墙上雕刻着保良村的Logo与Slogan“勤恳一亩三分地,保得良村燕归来”“一个与时光对饮的村庄”。时光的痕迹随处可见,小学教室、篮球场、农家小院、棚屋被改造为荡秋千、体验手工、饮咖啡的休闲区。竹椅、蓝色门框、水缸、瓦罐等老物件成为独一无二的装饰物与保良村历史的见证。
福山镇以咖啡闻名,而保良村的振兴也以咖啡为支点。咖啡厅开在竹栅栏半围的小院中,随意放置着许多长木桌椅,吧台所在的茅草木屋亮着几盏暖黄的吊灯,由木桩和竹条搭建而成的墙面古朴别致,但更令人别不开眼的是不规则窗框外的田园风光——绿意在古旧的木色映衬下青翠欲滴。
咖啡馆的阳台连接着环池塘而建的木栈道,一棵老树半弯下腰舀水,游客正躲在树荫底下垂钓,宁静致远。回过头,咖啡师还在吧台忙得不可开交,虹吸壶中沸腾的保良咖啡被倾倒进小马克杯中,配上炼奶与白糖端往小院各处。阳台与小院中对饮的游客,或为品尝咖啡,或为片刻休闲,又或为了取经而来——偶然听到几位上了年纪的大叔在探讨家乡有哪些资源可以开发成游玩项目。
对儿童而言,那些复古的物件和老习俗是新奇的玩具;对上了年纪的人来说,这里或许也藏有些微故乡的痕迹和童年的影子。老老少少在树下、在池塘边坐着闲聊家长里短,一时难以分清来的是游客还是村民家中过来拜年的亲戚。
TIPS
除去田园风光,保良古村还结合当地的民俗和传统策划了许多亲子活动,如土灶烹饪、乘坐拖拉机游览古村、制作薏粿、采摘福橙、制作风筝等,于每日固定时间组织游客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