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小吃薏粑,你吃过吗

如果问,海南岛的象征是什么?人们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椰子树。如果问,最具海南风情的吉祥食品是什么?人们不一定都知道。中国土地广袤,椰子能生长且能结果的唯有海南与台湾(以海南居多),因此,历来椰子树成了海南岛的象征物。年,经民众评定,将海南省省树定为椰子树。一提到椰子,人们就会想到椰子里面色白如玉,芳香滑脆的椰子肉。薏粑是海南传统小吃,历史源远流长,在民间制作相当普遍,其象征着喜庆、吉祥、幸福,甜蜜、情谊。在农村逢年过节都会制作上一些自己吃、送朋友吃。也会在亲朋好友入新宅、小孩满月周岁等的时候送上一筐作为吉祥礼品。薏粑为海口话音译,也叫燕粑,或忆粑,其它市县叫法略有区别,在澄迈把薏粑叫做“粑个”(粑,音bua,读第三声)。

薏粑

薏粑(也叫亿粑、忆粑、意粑),是一种外皮用糯米粉、内裹椰丝为主的食品。因为内馅除了椰丝外,尚有花生、芝麻(两者均有多子多福的寓意)、糖,因为馅料甜,形状为圆形,因此,寓意“甜甜蜜蜜、圆圆满满”的薏粑成了地方的吉祥食品。关于薏粑的来历,相传多年前,海南某村有位大娘,跟儿子阿春相依为命。阿春身体健壮,有一身好武艺。阿春18岁那年辞别了母亲,跟郑成功当兵打海盗倭寇去了。冬去春来,阿春久不归家,大娘日益老去,年年只有思忆不见儿归,于是大娘每逢中秋佳节,就做了儿子最爱吃的粑,摆在月光下祷告儿子平安归来。

不知不觉30年过去了,这年中秋节,大娘正在月下祷告时,儿子阿春回来了,母子团圆,悲喜交加。阿春吃着白发苍苍的老母亲亲手做“忆粑”,满心温暖,此粑因而得名。现在很多海南华侨、在外工作游子,偶尔都会寻找吃上一两个薏粑,因为那薏粑是满满的家乡味道。

薏粑

在海南居住过的人对薏粑并不陌生,但“薏粑”并不是它本身的书面语,而是由海南地方方言直接翻译而来的,连海南居住的本地人也不知道它的书面语怎么写。薏粑,薏和意谐音,就是表达心意和良好愿望的粑。吃薏粑,海南各地都有此习惯,不过,以海口、琼山、定安、文昌等地最为普遍。上世纪80年代后,海口的一些大排档率先把薏粑摆上了餐桌,随后一些高档酒店也把燕粿(薏粑)作为特色小吃搬上餐桌。薏粑采用大米和糯米混和,馅料采用椰子丝、花生、油麻、白糖等,由于极富海南地方特色,现在不少餐厅都把薏粑作为饭前甜点。海南薏粑也获得了“中华名小吃”认证。薏粑是用糯米粉包馅料制作的小吃,有各种馅类,芝麻类、花生类、椰丝类……但它并不注重馅料,而更为注重糯米皮是否蒸得柔软滑而不粘,这才是真正的功夫。剥掉外面的一层绿绿的叶子,轻轻地咬一口,粘粘的,滑滑的,甜甜的,软软的,一股清清的椰香,原来,糯米也能做出如此味道。

薏粑

薏粑的制法:将一定比例的糯米与粳米经浸泡后置于石磨中磨成米浆,压至半干,用水和匀,以椰丝、花生仁、糖为馅料,将米粉捏成圆球状,装入馅料后用椰叶或芭蕉叶包裹,再上蒸笼蒸熟。一般30分钟可以出炉。在海南特别在东部乡村,每当人家有孩子满月、对岁(满周岁)、建室、做灶、新娘回路(即举行婚礼后新娘第一次回娘家)等喜事时,亲朋好友便送上一篮子薏粑以表祝贺。平常亲朋好友往来,也喜欢带薏粑作为压手礼(海南俗语“迎路”或“等路”)。当海外游子回到故乡时,亲朋好友上门探望,同样带薏粑作为压手礼,有希望游子常忆故乡、常怀乡情的含意。小伙伴们,海南小吃“薏粑”,你吃过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4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