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苏东坡是北宋时期最负盛名的文学家,更是一位心系祖国发展、想要在仕途中报效祖国,实现人生价值的政治家。
正如之前所介绍过的苏东坡在历史文化名城镇江留下了自己真正的绝命诗《自题金山画像》。其中“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句可以说是苏东坡对自己一生从政功绩的高度概括。
苏东坡画像回顾苏东坡的一生,他去过几十座城市,任职的城市远不止这三个地方,那对他本人来说,这三个地方究竟有何特殊之处使得他在绝命诗中真诚感叹?他在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地方有何功绩?
「脱胎换骨在黄州」
苏东坡在经历了“乌台诗案”这几乎断送他的前程甚至性命的风波后,他被贬往黄州即现在的湖北地区。在宋朝时期,黄州属于地势偏远、环境较为恶劣的州之一。常人若是被贬到此,一生仕途渺茫,其结局往往也是郁郁而终。然而苏东坡却不这样想。
苏东坡虽然历经坎坷、在黄州无依无靠且昔日友人的帮助极其有限,但他并未就此消沉认命,反而锻造了他坚毅、懂得孤独的性格。“乌台诗案”之前的苏东坡是何等的乐观和豪放,但现如今他却要在如此偏僻之处远离朝野、也就等于远离了他施展抱负的心愿。他在这里懂得了什么又做了什么呢?
苏东坡在黄州劳作苏东坡也是幸运的,他在这里遇到了仰慕自己的黄州知州徐君猷,因此苏东坡在黄州也比较随性和自由。他在黄州先后谪居了五年之久,在这里他创作了多首诗词,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他所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有关赤壁的作品,比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等佳句既表现了他怀才不遇的悲愤又蕴含了他看透古今世事的旷达。
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其实初到黄州的苏东坡就会自嘲自娱:“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被贬到如此田地还调侃自己“吃货”的本性难改。在这里,除了在朝堂上呼风唤雨做不得,其它的他却能做很多:开垦一块地当个农民、做做家常菜甚至创新佳肴东坡肉(此时还未起名东坡肉,不过确为东坡肉的前身);与朋友品琴棋书画、聊人间百态。这时候的苏东坡不像一个政治家,而更像是一个实实在在、接地气的农民、诗人、厨师、居士……
苏东坡在黄州所创佳肴东坡肉经历了人生转折点的苏东坡,在黄州,有寄托事业的赤壁为伴、有吃货必备的东坡肉为食,他在这里少了一分从政的浮躁,多了一分从容和坚毅。在这里,苏东坡改变了他以前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变得更加成熟、更加懂得理解和享受孤独。
如果非要说他在此最为突出的功绩的话,除了他的为官之道,那就是使得原本人烟稀少的黄州因为他的赤壁赋而扬名全国,极大地改善了黄州的旅游业。
「让人流口水的惠州」
惠州属于现在的广东地区,别看现在广东发展地如此繁荣,在宋朝还属于蛮荒之地,只有罪臣才会被流放到这里。很不巧,苏东坡这次被贬谪到了这里。
可是,自他来到这里的第一天,他就没有烦恼过。当地的百姓官员以及士绅都对他热烈欢迎,提供各种帮助。苏东坡在惠州前后一共待了两年多,他在这里又做了一些什么呢?
惠州百姓爱戴他,自然而然苏东坡也爱这些惠州百姓。他在当地做了很多被百姓传颂的好事:想方设法提升医药水平、传播插秧技术、磨香粉赚钱、改善税项、严肃军纪、筑堤防洪……这些造福百姓的举措被惠州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的好被人们世代相传。
除此之外,他还将惠州的美食传播到了整个宋朝。他在《惠州一绝》中用“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佳句描绘了令人流口水、情不自禁的荔枝,这也将从前杜牧所描绘的荔枝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这种以夸张的方式为惠州的美食代言,无形之中提高了惠州的知名度、也为惠州开创了旅游事业的发展。
惠州一绝荔枝「人已老心未死」
几经波折的苏东坡被贬谪到了儋州,就是现在的海南。即使这般远离朝政,他的政敌仍然不放过他,对苏东坡所在的儋州提出了三条“史上最严”的禁令:不得食官粮、不得住官舍、不得签公事。这三个要求放在当时的宋朝,就等于使得身无分文的苏东坡成为被“罢免流放”的境地了。
苏东坡在此三年,作为他一生中最后被贬谪的地方,他还是以一腔热血、一如既往地投入到当地的建设之中。他在当地最大的功绩莫过于亲自言传身教将中华优秀文化传播到海南各地,将中国的教育事业在这里发扬光大。他在这里创办了书院,自苏东坡来海南之后,这里才开始出举人。
儋州东坡书院淳朴善良的海南人民十分爱戴苏东坡,而认为自己终将在这里老死的苏东坡也没有辜负他们的信任,即使此时没有实权的苏东坡还是殚精竭虑为百姓做实事。
在年苏东坡离开海南的时候他在《澄迈驿通潮阁二首》中曾用“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表达他曾经准备在海南度过余生,认为可能此生已无机会为朝廷效力的悲哀。此时的苏东坡年事已高,原本乌黑的头发现如今已经变得花白,虽然他最终收到了特赦离开了海南,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初心,始终没有忘记身为父母官的职责。
从以上苏东坡三段人生经历来看,他所认为的自己一生功绩所在的“黄州惠州儋州”,都是他人生中被贬谪的地方,都是他人生中处于最低谷的三个时期,这时候的他远离了朝思暮想的庙堂,真正是身在江湖之中。苏东坡不仅做到了范仲淹所谓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而且还做到了前无古人所能及的处江湖之远更忧其民。
苏东坡在镇江金山寺给自己的一生做出了一个准确的评价,他在绝命诗中只提到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他曾经被贬谪的地方,至今人们还对他的功绩念念不忘,纪念他、歌颂他,这可能是对一生仕途坎坷的苏东坡最大的宽慰了吧。
[注:此篇由作者阅阅动心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