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访东坡的风雨人生感受坡公情怀他让我们的

北京看白癜风那个医院好 http://baidianfeng.39.net/index.html
本文作者:空谷幽兰受儋州东坡协会江鸥先生的邀请,踏上了“寻访东坡踪迹”之旅。有人说:“苏轼有这样一种魔力:凡是愿意走近他的人,不管是谁,无一例外会被迷得神魂颠倒,无法自拔。这种现象从他成名到现在近千年的时间里,一直在延续,就算在当时的宋朝,宋神宗、哲宗以及苏东坡死后的几任皇帝:徽宗、高宗、孝宗无一不是其粉丝;在民间,凡是苏轼碰过的东西:一张纸、一支笔、一个方台、一座凉亭,都变成了众人争睹、争购的对象,甚至于波及到东坡肉、东坡鱼、东坡酒、东坡巾、东坡墨……,甚至,当时还有因为迷恋东坡诗集冷落貌美如花,妻子不满,一气之下休妻的!”这样一个苏东坡,是会迷倒众生的,而我们能沿着他曾走过的地方走一遭,亦是我们的幸运。早上八点多钟出发前往海口,因为是儋州牌照,无法进入海口市区,到达海口西站后,乘的士前往本次寻访之旅第一站一一五公祠。出发时,天下小雨,后又几度换车,如此不顺,是否为了对应东坡的风雨人生?进入五公祠,古色古香扑面而来,让你仿佛穿越了时空。五公祠是一组建筑群的统称,这里亭台楼阁,疏密相间;回廊婉转,曲径通幽;叠石假山,错落有致;泉井湖水,清凉透澈;树木花卉,掩映其间;这里素有“琼台胜境”、“瀛海人文”和“海南第一名胜”之誉。这里地近闹市,却独有清幽,驻足其间,极易发思古之悠情,缅怀先贤,追慕其功德。五公祠是为纪念唐、宋时期贬谪到海南岛的五位著名历史人物:唐朝名相李德裕、宋朝名相李纲、李光、赵鼎、名臣胡诠而建的,故名五公祠。这5位精忠报国的名臣虽遭贬谪,万里投荒,但丹心不泯,在兴修地方公益事业、传播中原文化和培养人才方面,为当地人民做出不少贡献。最早的五公祠也被称为海南第一楼,高10多米,分上下两层,木质结构,四角攒尖式屋预,素瓦红椽,三面回廊,可凭栏眺望。祠内有历代文人的题咏和楹联,概括了五公的生平业绩,表达了后人的崇敬心情。大厅圆柱挂楹联二副,其一:“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其二:“於东坡外,有此五贤,自唐宋起,公道千秋垂定论;处南首中,别为一郡,望烟云所聚,天涯万里见孤忠”。五公祠被称为海南第一楼,不是它高大雄伟,而在于建筑规模和所奉祀的五公他们高风亮节的品德在当时堪称第一,由此而知,称之为“海南第一楼”实不为过。我们此行的目的主要是拜访苏公祠,苏公祠位于五公祠东侧,此祠是为纪念苏轼而建。苏轼被贬昌化军时,携着幼子苏过,从徐闻递角场渡海,曾借寓金粟庵客房10多天,3年后北返时又路过此地暂住几天,前后共住20多天。苏公祠是一座园林式庭院,祠堂、绿树、鲜花、溪涧、曲径,错落有致,园内有浮粟泉、粟泉亭、洗心轩等东坡遗迹。浮粟泉历经九百多年,因泉水不溢不竭,故被称为“海南第一泉”。站在此处,遥想苏公之精神,虽被贬至蛮荒之地,但其精神却未显现颓丧之势,心中便更多了几分敬仰。站在坡翁笠屐图前,思接千里,心绪万千。他一生命途多舛,连遭贬谪,一生所承受的是常人不可企及的悲喜,却在这悲苦人生中炼就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脱境界。此等人生至境,让我们面对他时,总有一份愧疚与不安,仿佛他在警示我们,无论人生如何,都该泰然处之,少抱怨、多做事才是正道。每每读到有关东坡的文字,心是净地,也是静的。东坡给我的震撼,是人格上的,也是灵魂上的。只愿在他的文字里,沉潜心境,在尘世中觅一方净土,安放己身的诗与远方。从苏公祠出来,便赶往下一站一一澄迈通潮阁。澄江水畔,因“潮水依城”,故名通潮阁。苏轼被贬儋州途经通潮阁时,曾作诗《澄迈驿通潮阁两首》,使得通潮阁益发有名。(一)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二)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这两首诗着意抒发思乡盼归的心情,笔力雄健,显示了苏诗特有的磅礴气势。诗因阁而起,阁因诗而名,中国许多景观皆如是。寻访通潮阁颇不易,因为其址早已不见踪迹,在小村子处还一度迷路。一直往前走,穿过一条杂草丛生的小路,终见到一块石碑,上书“里桥”二字,这该是我们寻访之地。苏轼的“眼明飞阁俯长桥”的诗句,其中“长桥”指的就是里桥。走过里桥,呈现在我们眼中的只有满地石头,通潮阁在哪?已无迹可寻。我们脚下的这些石头,是否是通潮阁遗石,我们不得而知。这些石头,哪一块曾经受过东坡的触摸,哪一块曾有幸被东坡坐过,哪一块曾承载过东坡的悠思?只有靠人们的任意想象了。只有不远处飞流直下的瀑布是真实存在,很难想像在喧哗的闹市里竟然有这样一处水花飞溅的美丽瀑布。瀑布下,有人在钓鱼,确是充满真趣。或许,如今的我们,只能从这瀑布中想象通潮阁昔日的美好。历史的尘埃掩埋了许多过往,却掩埋不了东坡的情怀。历经岁月沉淀,他的诗作仍熠熠生辉。无论我们如何感叹,逝去的终不会再回来。通潮阁虽已不再,但东坡诗依旧在,东坡那豁达爽朗的笑声犹似在耳。东坡,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让我们的精神没有废墟。途经金山寺,便入寺一观。这座寺院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解放前夕却毁于兵乱,年重建。整座寺庙,依山傍水,居高临下,南渡江为玉带,南蛇岭作念珠,窥海口迎日出,眺五指山于云间,登临此寺,放眼四望,沃野千里,江岸碧翠,顿觉心旷神怡!山门上那一副脍炙人口的楹联:“自在自观观自在,如来如见见如来”,倒是和坡翁精神达到一致,也不枉我们此行。坡公一生,与佛教颇有渊源。现实世界带给他无数苦闷与烦恼,在佛教中,他学到摆脱这些烦恼的超然态度,可以在一时间跳出矛盾纠缠之外,从而达到心泰神宁。他做到了万事随缘,对外界的名利享受淡然处之,真正获得了内心的明净。因此才在平和随意的外表下,外呈洒脱而内心清醒。他既不逃避社会现实,更不会随波逐流,以冷眼看待人世间的种种纷扰、诱惑、迷茫甚至威吓,在滚滚红尘中坚守一颗佛心,这颗佛心乃是超越时空的大智慧。当这颗佛心入其诗文,便有了超脱世俗的旷达大气,给予后人无穷的精神力量。清代刘熙载《艺概·诗概》中说:“东坡诗善于空诸所有,又善于无中生有,机括实自禅悟中来。”清代钱谦益赏读苏文,深有体会地说:“北宋以后,文之通释教者,以子瞻为极则。”坡公领悟佛法“放下”的真谛,在苦难的生活中铸就了精神的丰盈,也留给我们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继续往前走,来到东坡书堂处,这是一处独特的中西式结合院落风格的建筑。门前两只石狮子守门,前不远处有一假山石景观,山石下一水池,有水流出。或许是想以此营造幽雅之意境。东坡书堂后即为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与东坡书堂极不谐调。看到此景,倒想起坡公那“满肚子的不合时宜”,不知建此书堂者作何感想?进得书堂一观,内设阅览室、禅院、书画室、演礼台等艺文雅室,居于闹市,这里倒不失为一处静谧的修心之地。其实,能否修心,全凭个人意志。修心,不在地理位置,只在人之心境;若真想修心,即使身处熙攘人群,亦能坚守本心,不为外界所动,安之若素。这里本不是坡公停驻地,只是房地产商为了迎合坡公精神而修建的,但若能以此纪念和传播东坡人文精神的同时,发挥文化交流的力量,这也算是功德一件了。而之于我们,寻访坡公足迹寻到此处,虽明知坡公未曾在此停留,但驻足其间,能引发我们对坡公的怀想、对坡公精神的景仰、能感受坡公的情怀,也是一种收获。一路走来,感慨良多,所见之景,所生之情,皆与坡公有关。一个被贬至蛮荒的海南之人,却以已之力量,成了海南文化的启蒙者。居琼之时,自始至终不苟且偷生、消极遁世,始终与海南当地百姓融洽生活,为海南带来文明教化,为百姓所崇敬爱戴。他之精神,至今仍深深影响着海南人民。而我们,沿着坡公足迹走一遭,感受那旷古情怀,感受那伟大的人格魅力,足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9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