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南省科学技术厅发布《关于设立首批海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通知》,为更好地推进省级野外站建设发展,根据《海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管理暂行办法》(琼科规〔〕8号),经各有关单位申请和专家评审、公示等程序,省科技厅决定批准“海南南沙珊瑚礁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20个野外站为首批省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依托海南师范大学申报的东寨港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海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吊罗山脊椎动物多样性海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三沙海龟生态学海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澄迈美亭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海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4个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成功获批,获批总量占全省1/5。
(图源:海南省科学技术厅)海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省级野外站”)是重要的省级科技条件平台之一,是海南省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育和推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是海师近年来科技创新平台优化整合和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经过长期积累,学校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已获取了大量第一手观测数据,同时培养了一批野外科技工作者,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东寨港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海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位于海口市美兰区的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红树林湿地自然保护区,也是我国首批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7个湿地保护区之一。作为典型的红树林生态系统监测和研究平台,该站面向国家沿海生态安全建设和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需求,开展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的监测与评估、红树林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红树林生物种间关系、红树林生物多样性对气候变化的生态响应及可持续利用等工作。
吊罗山脊椎动物多样性海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海南吊罗山林区脊椎动物为观测对象,结合环境因子变化,开展多介质的综合观测,以建设集观测、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野外观测站为目标,为海南脊椎动物保护及国家公园保护成效评估积累基础资料。近20年来,该站观测积累了存储量超过G的有效陆生脊椎动物影像、蛙类鸣声、鸟类鸣声、陆生脊椎动物生物多样性监测数据。
三沙海龟生态学海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位于三沙七连屿北岛,是我国首个以海龟为研究对象的野外观测研究站,具有很强的地域典型性和代表性,既符合海南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又符合我国南海国家战略要求。研究站以海龟及其栖息地保护为目标,系统开展海龟及其他共生海洋动物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研究,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海洋国家公园建设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澄迈美亭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海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海南澄迈农林生态系统为观测对象,开展太阳辐射、气温、降水、土壤养分、土壤水分及水分入渗与运移特征等自然地理要素监测,以农林生态系统碳足迹、作物施肥管理、土壤退化机制与退化土壤修复等研究为基础,聚焦农田土壤环境胁迫与改良和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等,为热带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支持。
海南省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阵地的主力军。以此次获批为契机,海南师范大学将加强野外站建设和运行管理,完善科研观测和工作条件,吸引和聚集高层次野外科技人才,提升省级野外站的观测试验、科学研究和示范服务水平,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为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延伸阅读:东寨港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海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海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为海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所申报。
生命科学学院成立于年成立生物系,年更名为生命科学学院。学院现有生态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园林4个本科专业,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生态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中,生物科学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生物技术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年获批海南省热带动植物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年获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生物学野外实践基地,年获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8年获批热带岛屿生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0余项,国内外合作项目40余项,省部级项目40余项;出版著作20部,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其中SCI收录余篇。获海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