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前屋后一亩三分地的事儿,能做多大?
起初,澄迈县永发镇赛玉村党支部书记曾德隆心里也没底,但看着该村花名册上已加入30多户,和等待加入庭院经济的农户数超过20户,占比该村实际在村人口的24%,据估算一年可以增收29万元时,他心里踏实了:改善人居环境和增收齐发力,鼓励和引导大家发展庭院经济,这路子走对了。
8月29日,时值夏秋交际,伴随着阵阵微风,走在赛玉村的环村路上,映入眼帘的是村南侧一片片郁郁葱葱的菜园,翠绿欲滴的屏障里点缀韭菜,小葱,豆角等农作物,一片生机盎然。
庭院经济受惠人之一的曾斌正在门前屋后90平方米的菜园里忙碌着。
“也就半年的时间,荒草变蔬菜,村庄模样大变。”看着眼前满园的青菜和渐鼓的钱包,曾斌颇为得意地告诉海南日报记者,变化始于今年年初。
春节期间,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之际,赛玉村乡村振兴工作队挨家挨户谈庭院经济发展前景,得到村民一致响应。同时,该村工作队联合村委会组织疏通淤塞沟渠、清除杂物、平整场地,为庭院经济发展打下基础。
今年3月,在村委会的指导下,曾斌就开始按照既定的种植种类,在菜园里种上地瓜叶、韭菜、菜心等作物。不仅由村中统一提供种子、围栏和围网,村委会还联系帮扶单位确定订单数量,按照市场价回收。
“对普通村民而言,要形成庭院经济,势必要有组织引导和支持,因地制宜找准符合当地特色的发展基点,做好整体谋划,以点带面让群众尝到甜头,才能让方寸之地做足产业文章。”永发镇相关负责人说,由于镇域内的村庄分布不均,农业用地零星散落,是永发镇多地面临的共性问题,也是发展规模经济的主要制约因素。
为破解这一难题,永发镇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主心骨作用,抓住一个“小”字,变“弱”为“强”,化整为零,积极动员群众利用自有院落空间,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拓展增收来源。
在符合用地政策前提下,引导农户将房前屋后的“方寸地”,打造成产业发展的“试验田”、绿美变富美的“黄金地”,把一个个“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小禽舍”集中发展为特色产业。
除传统种植蔬菜,永发镇还探索起“槟榔+鸡”“橡胶+鸡”的庭院种养模式。院内种槟榔和橡胶树,树下再养鸡,可获多份收益。“不但解决家禽散养带来的环境污染,产生的鸡粪还可作为槟榔、橡胶树的肥料,养出来的走地鸡味道鲜美可口。”该镇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道。
庭院经济的发展主体是村民,只有激发其自身的创造活力,才能真正用好用活这方小天地,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
“以前闲置的院子和路旁荒草丛生,自从发展庭院经济以来,村民通过把房前屋后的空地都利用起来,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如今,村民都愿来村委会走一走,坐一坐,聊一聊村里下一步发展计划。”谈起村里的变化,曾德隆的幸福感油然而生,“庭院经济”不仅催生出美丽乡村,也激发出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镇里和村里为老百姓规划了这么好的环境,咱老百姓当然要自觉保护!”曾斌告诉记者,现在大家都很自觉,垃圾乱扔乱倒的情况没有了,走在村道上看见垃圾还会主动拾捡打扫,以前还有个别的人乱扔乱倒,慢慢地也就不好意思,村民的素质得到提高。
做好规划引领、加大资金投入、搞好技术服务、强化人才培养、加强产销对接、注重联结带动。如今,澄迈各地正在因地制宜,以农户为主体,不断拓展庭院经济增值增效空间,寻找乡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有力支撑,不断释放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