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记得五月西湖的柳荫最美与叶辛先生聊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孙雯

“鼎鼎大名的画家程步涛死了,正像报纸上登的,他才五十六岁啊!”

翻开作家叶辛先生的最新长篇小说《魂殇》(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第一页,主人公程步涛的首次亮相,就是他离世的消息。

当然,这不是一部悬疑小说,而是叶辛的新现实主义力作。

《魂殇》叶辛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我为什么一直强调我们的生活是这样,《魂殇》呈现的震惊,就是我的震惊。”

不久前,我与叶辛先生一起,参加了一场名为“幸福奔小康,大手拉小手——名家公益澄迈行”的活动,将包括《魂殇》在内的诸多文学作品,送往当地的两所学校。

澄迈,是海南的一座县城。那几天,有台风来。在南中国风雨交加的路途中,叶辛先生和我聊了聊他的新作,以及他生活中几个片段。

没有揭开的谜底

叶辛先生说,《魂殇》探讨的是当代知识分子灵魂的安放问题。

“有一个人,突然就去世了,没有任何报道,你说我震惊不?”叶辛先生这里说的“有一个人”,是日常生活中认识的人,也是小说中的程步涛的来源之一。

《魂殇》通过纪实作家童庆的回溯,再现程步涛的一生。而程步涛所居住的玫香花园别墅的众生相,则是当下现实的一种投射。

所以,《魂殇》的写作,是叶辛先生几十年的观察,所自然形成的一种状态,而不是一部悬疑小说。

年10月31日,叶辛结束知青生活。此后,无论是在贵州省作协的11年(-),还是在上海文化界的30年,这40多年,他一直在从事文学方面的工作,但接触到的是整个文艺界,自然也包括很多画家。

青年时代的叶辛

“画家朋友多起来,故事也自然多了起来。”虽然故事信手拈来,但是《魂殇》的写作,并没有一气呵成,在完成三万字的时候,叶辛就把它放在一边不写了,而是开始去创作另外一部作品——那是个一百年前的故事。

有一天,叶辛先生的夫人王淑君拿起刚开了个头的《魂殇》,读着读着,发现没有了,就问:“你这部小说怎么没有了?”

“我怕人家对号入座。”叶辛回答,虽然其中的故事并非完全发生在某一个人身上,而是由听到、看到的故事糅合而成。

程步涛死于自杀,可他为何自杀?叶辛没有揭开谜底。

“我考虑了很久,如果要揭开谜底,还得写这么一本,但作品的深度也就这样,可能会写到现实中的案子,因为这样的事情不少。那么,我在这部作品就触及到一点,只是想告诉读者:对很多事情,你自己是不是搞清楚了?”

对于生活,我们往往深陷迷局,所以叶辛想要告诉阅读者: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我们的生活还在继续。

正如《魂殇》中,纪实作家童庆的恋人(后来的妻子)兰梅萍所指出的他在写作上的一个不足之处:你总是追求完整,完整地交代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案子……

那么,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

在小说的结尾,兰梅萍与童庆重提了这个话题——生活不是你写的书,既不是你构思中的小说,也不是你已出版了的纪实文学,生活不完全是有头有尾的故事。但是生活仍在像一条大河般流淌……

当然,虽然谜底没有完全展开,但叶辛先生的文字间是有指向的,只是,他从旁观者的眼光切入,对笔墨进行了适度的收放,从而抵达对知识分子灵魂安放问题的探讨。

在海南艺术村为《魂殇》等作品签名

爱上海,先爱杭州

居于杭州的我,自然不能免俗地要问一问叶辛先生与浙江交集。

除了他是浙江女婿,他与浙江的文学界,他到西湖边看望巴金老人,过去的几十年中,有说也说不完的往事。包括这一次前往海南,也浙江的《小学生时代》杂志邀约。但是,他还说到一件私人的事。

叶辛为澄迈县的孩子们签名

上世纪90年代,如果你是西湖常客,说不定就曾在湖滨路一带与叶辛先生一家擦肩而过。

年,叶辛从贵州调回上海,但他10岁的儿子,一时不太习惯上海的生活。当时,孩子就读于厦门路小学,学校位于南京路九江路附近,是最热闹城中地块,其时,学校借了附近的摩尔堂(一所教堂)作为教室。

有一天,叶辛送儿子去上学,孩子那时个子小,背着个大书包,铁门一开,大家排长队走进去,“孩子们都在玩,只有他一个人背着个大书包,站在那儿。”加上孩子有时和同龄人闹点小不快,也会说“上海一点也不好,我要回贵州”,在那一刹那,叶辛也在想,自己回上海,到底是不是正确的选择。

如今,叶辛依旧记得自己在办公室说过的一句话:“我要想办法让我的孩子从热爱贵州变成热爱上海。”

如何热爱上海?除了有意识地带孩子参加一些文化活动,比如,去看一场当年一般人赶不进的电影,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孩子了解上海周边的江南。

苏州和杭州,成了叶辛一家人常去的两座城市。

那时,五一过后的第二个星期天,叶辛一定会带孩子来一趟杭州。

来到杭州,就住东坡路一带的酒店,“蛮便宜的,条件也不差。”他们一家三口住一晚,第二天上午吃了早点,就到西湖上坐坐船。

叶辛先生在坐船

所以,西湖给叶辛最好的印象是五一过后的那个星期——

“那个季节最好,柳荫长得最美,你们杭州人是不是可以评判一下,那个时候的绿,古今文人的形容多了,感觉非常好。我们就在船上。慢慢地,他也就喜欢上了江南,喜欢上了上海。”

当然,叶辛也笑着说,自己给了孩子输入了很多正面教育,比如:“贵州和上海都是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你要热爱贵州,更要热爱上海。而杭州,就是江南,上海周边的江南也很美。”

过了不到一年,孩子写了一篇作文,叫《我爱浦东》。“那时我家搬到了浦东。我平时也不抽查他的作文,有一天他把作文放在我的桌子上,我一看,他写了一篇《我爱浦东》,我看这个作文写得还可以,就叫他抄了一遍,转给了上海的《少年报》。没多久,《少年报》给他登出来了。”文章刊登后,老师、同学也都看到了,这个时候,叶辛就告诉他,“你不但作文写得还可以,思想上也有进步,说明开始慢慢适应上海生活了。”

一趟一趟的“江南之旅”,对这个男孩有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很多人都知道有一部纪录电影叫《陈家泠》,曾获得多项国际奖项,生于年的国画大家陈家泠是杭州人,这部纪录片中有诸多半个多世纪前上海与杭州的黑白影像,除了呈现陈家泠的艺术人生,还表现了独有的江南气韵。

《陈家泠》的导演,正是叶辛先生的儿子——叶田。

如今的叶田,为了拍片四处奔走。

“他的境况我不大了解,他妈妈要了解也是要看手机,他到哪里去了?在干什么?”叶辛笑了。

《孽债》的两副目光

正是回到上海之后,叶辛写出了《孽债》。随后,这部长篇小说被改编成电视剧,于年首播。

事实上,早在年,叶辛的《蹉跎岁月》被改编成电视剧后,他已经成为社会知名度非常高的作家,而《孽债》的播出,又制造了万人空巷的收视轰动。

《蹉跎岁月》剧照

很多观众多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38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