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
这是一场非比寻常的旅行。走进海南省儋州新英湾红树林湿地,在滩涂中观察勺嘴鹬、招潮蟹的觅食,在昌江棋子湾的潮间带中寻觅海参、海胆,数着星星点点夜观雨蛙、聆听热带雨林深处的鸟鸣虫吟……近年来,随着研学旅行的兴起,好生态与自然博物,让海南成为以自然为主题的研学旅行胜地。然而,在业内人士看来,很多研学游产品尚未实现“寓学于游”。海南应充分挖掘利用热带雨林、乡村的生态资源,开发出更具自然教育功能和启发内涵的研学产品。
自然课堂兼具教育与治愈
来自福建福州的自然爱好者桥奶奶,带着自己刚上一年级的孙子来到海南,做一场期盼已久的自然修行。“我来过海南多次,但这一程的收获最丰。这里的湿地、大海、雨林,令人着迷。”桥奶奶的孙子胆子比较小,尤其害怕环节动物,没想到6天的旅行里,他敢独自走过湿地上的石桥、在尖峰岭近距离观察山蚂蟥,在结营总结时还第一个举手讲述自己的旅行感受。
这趟旅程的组织方是专门策划组织自然教育的松鼠学堂。近年来,松鼠学堂组织了上千场类似的旅行。这两年受疫情影响,省外研学游客锐减。而海南对自然教育的愈加重视,让省内中小学生成为研学游的主力。
松鼠学堂负责人高高说:“海南是天选的自然课堂。在这里,时间仿佛停止了,永远是年轻的、温暖的。从北方来的人们,很难想象大冬天,还能穿着洞洞鞋下滩涂挖螺,到海南中部的黎族村庄采集姜黄、苏木、野荔枝皮等原生植物,熬煮染料,印染出各色布料。”
以自然为主题的研学旅行原本是自然爱好者发起的小众活动。如今,因其“治愈”和教育功能,已越来越被公众接受。一直研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龙翊岚认为,“海南既是热带动植物的天堂,也是城市人自然修行的最佳场所。”
是研学不是观光
“我们的研学活动,选择的线路大多是热带雨林、湿地滩涂、乡村这些自然风貌保存较好的地方,有些偏远地方的配套设施不够完善,住宿条件远不如景区。一些乡村的民宿没有独立卫生间,城市的孩子会排斥。”高高道出了研学游产品设计之难。
此外,很多人仍旧把研学旅行看作普通的观光旅行,研学导师等同于导游,高于普通旅行团的团费让一些旅行者难以接受。“导游讲解也要钱吗?”高高遇到一些家长提出这样的问题。
生态里承载着人的生活。“研学导师不只是绘声绘色地讲解动植物知识,而是能设计出一整套课程,培养研学者观察能力、获取信息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万宁兴隆热带植物园负责人魏来说。
“海南的自然旅游资源大部分还在沉睡状态,真正有价值的研学游产品还没有开发出来。”魏来和高高都认为,自然研学未必都要跋山涉水。学校、家长如果都重视自然教育,拥有生态、气候优势的海南,自然研学无处不在,学生在校园里就能做物种调查,画出校园物种图鉴。“可事实上,很多家长自己就不愿意与自然互动”。
“目前海南户外课堂的经费十分有限,很多学校往往更愿意选择一次集中教学的方式,就是把一堂自然课挪到户外上而已。”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口热带农业科技博览园运营管理中心执行副主任余树华说,“我们理想的教学课堂却是30—50人为宜,有互动、有体验、有思考、有启发。”
多方互动,游学两不误
络绎不绝来拓展的团队,青少年冬夏令营的火爆,让澄迈才存共享农庄“庄主”徐取俊萌生想法,利用农庄的蘑菇种植基地,衍生出青少年自然教育的课堂,既延长农庄的产业链,也能补齐当地研学旅行的基础设施配套短板。“我们小时候曾漫山遍野地奔跑、玩耍,爬到树上看鸟、到鱼塘里抓鱼、下地里翻土播种、浇水施肥,我想把这些大自然的美好还给现在的孩子。”
目前,像才存这样借势转型的共享农庄,不在少数。龙翊岚认为,海南的研学旅行尚处于市场培育阶段,“研学旅行带来的消费,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但是,研学旅行是休闲农业中的高端、后端产品,须有特色个性化作为支撑。而安全的土壤才能提炼出最好的农业生态旅游产品。这些,不可能一蹴而就。首先需要有奉献、有情怀的乡绅,放弃在城市里的获得,回到乡村精耕细作。”
余树华表示,会和专业的研学教育机构合作,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设计出可以通用的自然研学课程,把热科院的科研与教育资源,真正转化为自然研学的市场资源。“让孩子们带着问题而来,带着答案离开,从小就培养他们认知自然、探索自然、热爱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