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姓来源:
坝陂李氏自称为陇西堂派系,以理征之子利贞为一世祖。利贞原名接力,因父亲理征向商封王直谏而被封王杀害,同母亲逃亡到苦县伊侯之圩(今河南省鹿邑县),饥渴难耐,靠采摘树上的木子充饥。由此“指树为姓”,合“木子”二字,改为李姓,又取父名的谐音为己名,取名李利贞,为李氏一世。
五十六世李渊(出生在甘肃成纪)和儿子李世民灭隋,建立唐朝,李氏便成为皇族国姓。唐朝立鼎近年,前后20余位李姓皇帝,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鼎盛时期。公元年唐朝灭亡,唐太宗第九子李治后裔隐居民间。
唐高祖少子腾王李元婴,原籍江西南昌,其十世孙李骞(宋代解元)迁居福建漳州钱山村。其后裔李穆(宋嘉定进士)迁居湛江吴川三柏村,成为湛江地区“三柏李”始祖。
李姓在徐闻的分布:
南宋建炎元年(年),宋室南移。李氏十世祖三房逢登随宋南下,李穆后裔李元宰择居于麻章大塘乡李家村(年后现属湛江市麻章区麻章镇李家村民委员会)。明万历年间(-年),李氏后代子孙陆续迁徒到雷州半岛的海康、徐闻择居。徐闻境内的李氏,主要集居分布于新寮、和安、前山、龙塘、西连等乡镇,年共计户、38人,现有多人。
清嘉庆年间(年左右),原居麻章大塘乡李家村的逢登之曾孙(十三世祖)李必宪迁居于徐闻县今和安镇蓝田村,至今已14代。尔后,十六世祖开太又从蓝田村迁居于该县前山镇后海村。后经多次迁徒,分居于和安的28条自然村。现有余户、多人。
居住在徐闻县前山镇的李氏,于清康熙、乾隆年间从福建莆田、广东新会、石城(廉江)等地陆续迁入,后集落于下元、西坎、上园、墩尾等31条自然村。现有户、0多人。
明万历年(年),李姓一宗支李准从海康县今潭斗乡塘边村迁到徐闻县今西连镇乐琴村定居。至万历十三年(年),李准之后代子孙分居于西连的瓜藤、东坡等村。万历十七年,李氏的另一宗子孙从福建莆田迁居于西连的昌南、大井后村、铺子村,现有人0多人。
居住在徐闻县新寮镇的李氏,于明代从福建莆田迁入,首先集落于西山、港六、龙仔等村庄。经世代繁衍,尔后分居于仑头子、南海头、北塘口等20多条村庄,有户0多人。
居于徐闻县龙塘镇的李氏,来源于莆田、广西、高州、信宜四个不同祖籍。莆田籍的,分别于明景泰四年(年)和清康熙二十七年(年)迁入;广西籍的于年迁入;高州籍的于年迁入;信宜籍的于年迁、今发展到左右户。3人,分布于全镇49条自然村。其中莆田籍的共50多户、2人,主要集居于朋寮、西松、深湖、山峡、龙城等村。
李姓在徐闻的分布:
角尾乡李宅、放坡村;城北乡马琴、东坦、北插村;城南乡灵山宫、长乐、后寮、茅园仔、东江村;徐城镇龙尾、木棉树、西门、北门村;和安镇后海、赤坎仔、云头、水头村;下洋镇李宅、下洋、地塘村;龙塘镇朋寮、西松、福居塘、丰祝、龙城村;锦和镇边板、边坑村;前山镇下元、西坎、北坡、墩尾、南边田、上园村;西连镇瓜寮、乐琴、北田、昌南、大井后、铺仔村;新寮镇西山、港六、龙仔、仑头子、南海头、北塘口村。
徐闻县李姓名人:
李其俊,县城北门人,清光绪六年庚辰科进士;李志浩,北关村人,清雍正元年癸卯科武进士;李实,明洪武年间出任武宁知县;李高,拔贡,任王杭主簿;李逢芳,西门人,军功,特受雷州营外委千总;李逢茂,西门人,军功,特受雷州营把总;李逢葳,西门人,军功,蓝翎水师提督署千总;李逢我,西门人,军功举荐,五品衔蓝翎把总;李逢葵,西门人,武生,五品衔蓝翎尽先把总;李名桂,人才举荐,任海安营千总;李蔚翘,西松人,拔贡,琼州府训导、南海临高博罗教谕;李梓瑶,西松人,道光拔贡,会同教谕、澄迈训导、内廷行走;李元芳,西松人,道光拔贡,始兴教谕、南雄府教授;李梓廷,西松人,授州同加二级;李维章,西松人,道光岁贡,布政司理问。
如果您有机会读到此文,知道徐闻哪个村李姓情况,感谢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