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王氏人文地标,澄迈新安都黄太君节孝坊

澄迈县黄龙村位于金江镇以西的南渡江北岸,建村于明朝弘治年间。因村后山岭蜿蜒起伏,形似游龙逶迤,故而曾被唤作“龙山村”。后以诗句“黄龙从山腾,世代出豪杰”的寓意,而改名黄龙村。

黄龙村村前一片广袤的田野阡陌纵横,村里屋舍俨然,呈现出一幅美丽乡村田园画卷。村中世居黄、周、叶、李、王、徐等多个姓氏宗族,以王、徐为大姓。现今村内世世代代流传着黄太君励志守节、孝敬翁姑、捐资助学的故事。黄太君何许人也?翻看《光绪澄迈县志》和《王氏家谱》而知,黄氏,清康熙年间澄迈县南口村人,十八岁嫁给黄龙村王大猷为妻。

天有不测风云,黄氏二十三岁时,丈夫不幸染病早殁,留下了她和刚满周岁的儿子。生活的重担一下子落在她柔弱的肩膀,但她厉志守节,贤惠持家,孝敬公婆。婆婆离世后,为传承家业,她力劝家翁续弦。常言道:屋漏偏逢连阴雨。谁料不幸接踵而至,继母生下两个小叔子后,与家翁一起撒手人寰。接下来数十年的日子里,她独自一人养大了三个孩子,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了一个家,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母亲。

尽管身负沉重的徭役和家务,饱尝亲人离世的悲苦,黄氏依然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时常陪着孩子们挑灯夜读,耐心教导做人道理。功夫不负有心人,儿子王德润、大叔王大璧、二叔王大琮俱蜚声澄迈县学。

当时,澄迈县学号召乡绅县民捐资助学。黄氏听说后,深明大义,尽管家庭贫困,她仍然带头捐资助教。她的付出和努力,为后世王氏宗室及村人树立了榜样,被后人尊称为“黄太君”。时至今日,黄龙村崇文重教的传统依旧蔚然成风,走出了许多优秀的学子。

清乾隆十一年(年),为表彰黄氏纯洁高尚的品德,贞节孝顺的德行,澄迈县令骆英上奏朝廷特为她树立“节孝”牌坊,并亲自为其题匾“孝节两全”。澄迈县学教谕特意为黄氏撰写了《澄迈县学教谕周题赠十五世大猷公妻黄太君建旌表坊并六十一寿文》,县学训导则题写“巾帼纲常”贺匾。

时光飞逝,两百多年过去了,当我到访黄龙村村口,却发现黄氏节孝坊深深掩埋在红土之下,荆棘深处。虽然大部分构件深埋红土,但依稀能见到精美的雕刻图案,每一块石块上都写满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符号。

而今,当我直面节孝坊时,我感到无奈和叹息。我为黄氏的艰难人生感到感叹,我无法想象一个柔弱的女子如何能够一生中经历多次亲人离世的痛苦,也无法想象她独自带着三个孩子所经历的艰辛。

抛开树立牌坊的时代去批判黄氏的行为,却又非常不妥当,不公平。牌坊上旌表黄氏孝悌、重学、善教等传统美德,直到今天,也是社会倡导的风气。所以,研究节孝坊时,我们应当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继承并发扬琼州女性优良的品质。#秋日生活创作季#

新安都节孝坊,为王德润母黄氏立。

黄氏,新安都王大猷妻。年二十三夫殁,遗子德润甫周年。厉志守节,孝敬翁姑。姑殁,力劝翁续娶,生两夫弟。翁与继姑相继沦亡,哀毁尽礼。爱育二夫弟过于己子,延师训诲,俱蜚声邑庠。乾隆十一年旌表。

(摘自《光绪澄迈县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6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