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东北人在海南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怎么看,怎么办?似乎越来越难回避。东北腔在海南不绝于耳
网上流传的东北人在海南各市县分布图
春节之前,陪家人住院治病十几天,在医院及周边商圈,邂逅不少生活在海南的东北人,并对他们留下清晰的记忆。
医院位于海口西部新建成的五源河片区,医疗与环境都相当好。十几天内,隔壁病号换了几次,其中一位就是黑龙江老阿姨,退休的国企职工。他们老两口在十多公里外的澄迈县老城镇买了房,到医院比我们从海口市区来还要近。医保待遇也随他们“漫游”过来,方便得很。与一般印象中大大咧咧的东北人不同,这老两口温和风趣,低调有礼,几天相处很是愉快。他们已在海南生活十余年,四处玩得不亦乐乎。他们的独生女儿还在哈尔滨当老师,将来退休后估计也会过来团聚。
医院一楼开设了专为病人服务的精致发廊,只有一个师傅在那工作,是个典型的东北大叔,性格鲜明强悍,见谁都自来熟,服不服务要看他高不高兴。干活时他却显出一副热心肠,很会考虑病人的难处。就是嘴巴特别能唠叨,语言风格活像赵本山、潘长江,不去上春晚演小品有点可惜。医院正门对面有个流动的水果摊,小货车后箱就是摊位。摊主一张口也是东北腔,一对朴实热情的中年夫妇。他们卖的并非东北特产,而是普通的时令水果,需要从本地组织货源,并与众多同行竞争。医院位置独到,卖的不贵对人态度也好,生意自然很红火。
医院周边分布着一些餐饮小店,其中有家“后安粉”加盟店,竟然是一对东北男女与一个万宁小师傅合伙开的,不但味道挺正宗,店内的环境、卫生、餐具和出品,都比同类食店明显高出一格,在那一带颇受欢迎。
联想到我所在的小区有一户年轻邻居,男主人是我安徽老乡,夫人则是来自吉林的美女牙医,在安民市场门前的街道旁开了个牙科诊所,好几年了,老少患者盈门,口碑也响当当。小区内谁家有人牙齿出问题,很多都去她那里看。
在海大桥西宿舍区附近,一家简朴亲民的“桥西小厨”名扬方圆几里地。小店七八台桌椅,主打各色早餐,实际只要有人吃一日三餐都能做。东北小两口每天三四点钟就起来忙,一直干到晚上八点多。九年过去,他们熬成了中年夫妻。没指望发什么横财,就这样诚实劳作日积月累,生意也过得去,还雇了两个帮手。过年他们放假十来天,附近有的单身教师估计就要以泡面度日。复工后老板说太辛苦了,但还能坚持下去。
……凡此种种,说明东北移民已经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低头不见抬头见。伴随着东北人在海南各地生生不息,东北口音更是不绝于耳。除了少数言行不检者有时讨人嫌之外,这十几天的见闻让我感触到,东北人的生存能力、融入能力、学习能力、行动能力,都令人不敢轻视。新移民大军所到之处,那种不畏生疏、无拘无束、甚至反客为主、化整为零、从头做起的勇气和耐性,预示着在这块新土地上他们会有自己的未来。东北人有移民基因
东北曾经是旗人、牧民和猎户的天下,后来陆续有高丽人、日本人、俄国人和犹太人等族群聚居。明、清至民国初期,中原汉族为了逃离灾荒,冒着艰险到远方求生,历经数轮“闯关东”大潮,才在那里站稳了脚跟并繁衍生息。如今、吉、辽三省的汉人,大都是史上山东、河北等地移民的后裔,先祖传承下来的血液中,就流淌着走南闯北、四海为家的基因。19世纪末开始,东三省就不再贫穷、落后,更不是什么蛮荒之地。事实上,哈尔滨百年前就有“东方莫斯科”之美称,是远东最繁荣的都市之一。大连、沈阳、长春也排在中国发达地区前列。新中国成立后,东北被视为“共和国长子”,是国内最早形成工业体系和规模经济的地带,改革开放之前实力一直领先全国。上世纪80年代,国家在华南沿海设立了经济特区,南方横空崛起,经济重心转移,原先的人文地理版图才随之大大改观。
东北的上一轮黄金时代已过,下一轮尚未到来。经济结构调整,青黄不接之际,一向性急爱动的东北人就要往外跑。凭借不错的家底和勇闯四方的血性,哪里好活就往哪里去。不仅在国内转悠,邻近的俄罗斯、日本、韩国,也成为他们闯荡的目的地。年,我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加州一带,意外发现有许多东北人,旅游行业尤为集中,包括导游和旅游车司机,几乎成了一大势力。他们去的比较早,一个人先去,再带动家族和亲朋一群人。
广东、福建、海南,是公认的华侨之乡,其实这已是陈年往事。改革开放后,出去闯天下的同胞更多起步于两个地方——浙江和东北。
在国内,随着经济南热北冷,国企改革、职工下岗、市场停滞、发展受困,很多人在拿到工龄买断金后,需要自谋生路。东北的人才、人口也开始大举南下。但这时候向外迁徙的东北人,并非盲流之辈,大部分已有一定家底,可以说是新中国最早的中产阶级。
人们都知道,犹太人为了生存而流落异国他乡的艰辛历程,却很少了解,百年前也有数万犹太人云集中国哈尔滨,在创业图强的同时,还修建了两座犹太教堂。犹太人的性格和阅历,难免对东北人有所影响。十年前我去哈尔滨两次,参观了国内罕见、颇具规模的犹太教堂遗址,那以后,就不再对东北人满世界游荡感到惊奇了。
跨越百年的哈尔滨犹太教堂之一、二,如今已成为历史遗迹
而今,东北人遍布各地,他们背井离乡,勇闯四方,随处皆可安身立命。不仅海南,广东、江浙等发达省份的三四线城市,一些新建楼盘也有诸多东北买家。这几年海南地产限购,琼州海峡对岸的广东徐闻、广西北海、乃至云南和贵州的中小城市,无不留下东北新移民的身影。海南环境优越,温暖舒适,气候与东北反差最大,因此成为东北人最理想的迁居地。海南虽是岛屿,但相对地广人稀,移民来了显得更突出、更强势。大批东北客选择将这里当作他们的第二故乡,要么彻底迁移,要么像候鸟那样每年南来北往,何乐而不为?
四野挥师南下解放海南岛
东北人在海南源远流长
年海南解放,四野部队将士就地改编为农垦大军,其中东北籍官兵居多。他们以这种特殊方式扎根落户,屯垦戍边立新功,椰风胶林中孕育了几代人。他们早就是海南人的一部分,但在东北老家还有好多亲戚,只要机会来临,天南海北万里来相会,理由和渠道是现成的,这就给后面的新一轮迁徙打下了基础。
海南建省之前,年前后就引进过一批急缺人才,其中不少是吉林大学出来的文科生,来琼后在教育、文化、新闻单位任职,后来陆续在不同领域担负大任,有的至今仍在领导岗位,也有的已经过早离世。
建省早期,有一任省主要领导来自东北,新建的省级法、检两院,更集中引进了众多东北籍业务骨干。其中一个名叫姜艳春的年轻女检察官,写出了反贪题材电视剧《最后一班船》,播出时引起轰动。姜后来下海创办了红火多年的“东北人”餐厅,她先生是亚特兰大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旗手,后来也到海口文体局任职。
报社、广电两台自然不例外,东北人才凭借专业功底和语言天赋,纷纷进入了热门的采编播一线,担当主力军角色。
重量级官员和要害部门人员的示范,进一步带动了东北人南下的热潮。那些年,央视春晚舞台东北风正旺,吹到海南更是热火朝天。街上流行东北菜,三亚、海口的东北餐馆大行其道,又逐渐细分到东北烧烤、东北超市、东北宾馆等地域性特色服务。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海南第一轮房地产泡沫破灭,海口、三亚首当其冲,房价暴跌至几百元一平方,市场低迷,遍地鸡毛。正是这时候,很多东北人捡到了便宜,他们拿着从国企下岗买断工龄的钱,孤注一掷地投入进来,有人买了不止一套房。有统计指出,到年,东北人消化了海南90%以上的积压房。没过几年,随着海南复苏,尤其是三亚旅游品牌日益亮眼,这些房产也水涨船高,价值倍增。三亚一位前领导说过:“如果北方的几十万外来人口撤出的话,三亚这个城市可能一夜之间变为空城。”这位前领导后来落马了,他也是东北人。当三亚海口的房价再度升高后,岛内其他市县向东北人伸出了橄榄枝——气候、环境同样好,置业成本却大幅降低。斗转星移,如今海南全岛都有了东北人落地生根的地方。
邻近海口的澄迈县老城镇,一个巨大的高品质生态社区拔地而起,百万平方新盘,数千购房者几乎全是岛外客,其中东三省人群无疑又是主力军
在哈尔滨听到当地人这样说过:严寒气候导致的老年哮喘病,基本无法根治,到海南后不用治就好了。于是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人加入了南下队伍——用看病的钱到海南买套房,一举两得,皆大欢喜!
百万东北人其实是个泛指,大家都这么说,新老媒体也跟着起哄。一些人属于季节性流动,户籍也未必都迁移,实人数际缺少精确的统计。
现海南省常住人口已接近千万,东三省人就算真有万,也还是绝对少数,不值得大惊小怪、更没必要草木皆兵。
优势互补、南北相济是上策
与其他族群一样,来海南的东北人也是良莠混杂、参差不齐。一个常见的现象是,离退休老人来了太多,让海南这个年轻省份在人文生态上显得有些尴尬。
一些本地民众对东北人怀有普遍的抵触情绪,可以理解。海南人自古偏安一隅,安于清贫少于对比,自得其乐与世无争。一下子涌来这么多张扬自大的东北人,简直与洪水猛兽无异。但只要近距离接触后,感受可能就会大相径庭。
在海南保亭,一位退休的东北工程师因为乐于助人,很受周围黎族百姓欢迎;在海南西部的儋州、东方等地,一些东北退休而来的候鸟教师、医生,也为当地百姓带来不少福祉。
笔名“欢颜”的赵博后,是近几年活跃在海南的东北籍才女。她是清华、复旦的双料博士(后),工作之余醉心于博物馆和文物研究,到处讲座、写文章,传播文化人类学知识,还去历史展览会充当义务讲解员,忙得不亦乐乎,活得有滋有味。(本公号曾发表她的文章《博物馆展厅里喂奶,尴尬了谁?》)
不少中老年东北人都会一两件乐器,能歌善舞者更多,在打破宁静的同时,也丰富了所在小区的文化生活。有的小区过年时还举办内部的春晚,百花齐放,别开生面。
海口万绿园里常年自发的演艺活动,已为市民和游客熟悉并接受,虽然表演者东北人居多,但放在这里就成了海南一大特色。
眼下如火如荼的北京冬奥会,也是东北人的绝佳舞台。冰雪运动历来是富裕群体的爱好,历届冬奥会中国运动员都以东北人为主。本届又曝出一大新气象——前冰雪女运动员王濛的东北风格及凡尔赛式电视解说,一次又一次引发了网络狂欢:脱口而出,妙语连珠,比场上的竞赛还精彩;每一句都像段子,而又专业性十足,让观众看的明白听的清楚,极大展现了东北人的正面风采。职业体育解说大腕黄健翔,跟她搭档时竟成了配角。这就是出彩的东北人,给点阳光就灿烂,让原本陌生的冬奥比赛变得异彩纷呈。
在写作这篇文章之际,海南连续发生了两件公益大事:春节还没过完,一位来自黑龙江的67岁老人,在琼过冬期间突发疾病离世,家属遵其遗愿就地捐献老人器官,此举可挽救3个其他病人的生命,让2位失明者重见光明;2月10日,在三亚工作、年仅40岁的东北志愿者病逝,他也捐献了全体大器官(一个心脏、一个肺脏、一个肝脏、两个肾脏)、眼角膜和遗体,这些器官至少能挽救海南5名终末期患者的生命,并让两名眼病患者重见光明。
与此同时,东北人在海南惹事生非的信息也时有耳闻。三亚的出租车、海鲜店宰客,还有酗酒闹事、打架斗殴的案件,部分就是东北人所为。哈尔滨公安局专设了外派机构(警务站),名义上只负责户政、出入境和机动车驾管相关事宜办理,实际在告诫当地移民守法自律方面也起到一定作用。
中国第一个异地警务站,只提供服务,不涉及执法
东北人大迁徙,无疑是21世纪初中国人文地理史上的大事件。人口流动必然带来生存价值、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的流动与交汇,与他人不共戴天、谁要赶走谁都不可能,最终将会是共生并存、八仙过海、优胜劣汰。对海南来说,自古孤悬海外,而今有大批外地人愿意来并不是坏事,但最好是五湖四海,最好别都是上年纪了才来。
海南自贸港的前景和使命,决定了未来的人口结构必将是四面八方,既然如此,大家为什么不能友好相处、取长补短、南北相济、共同发展呢?